参考文献 References
[1] 山娜,李斌.守护土壤健康,地膜当仁不让——怡农全生物降解地膜助力“一控两减三基本”[J].长江蔬菜, 2018,(12):6-7.
[2] 李丽颖.中国农业以较低的碳强度支撑稳产保供和粮食安全[N].农民日报,2023-04-14(006).
[3] 冯英杰,任歆钰.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研究[J].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25,44(01):29-39.
[4] 林珊,于法稳.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研究[J].东北农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24,22(05):13-19.
[5] 朱迪,叶林祥.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:水平测度与动态演变[J].统计与决策,2024,40(09):24-30.
[6] 王钢,钱龙.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——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[J].改革与战略,2024, 40(06):175-186.
[7] 秦硕璞,李婷,张雅京,等.中国农业源非CO2温室气体排放核算[J].生态学报,2024,44(17):7536-7551.
[8] 李皑闻,王华纯,张捷泓.中国31省农业碳排放效率测算和时空特征分析——基于SBM-DEA模型的实证研究[J].商展经济,2024,(15):156-159.
[9] 张晓娇,毛昭庆,万思琦,等.云南省农业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——基于Kaya恒等式扩展与LMDI指数分解方法[J].农学学报,2025,15(03):101-108.
[10] 王韧,熊志文,胡俞妃.中国农业保险对农业碳排放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[J].云南财经大学学报,2024, 40(11):32-47.
[11] 邓悦.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影响研究[D].西北农林科技大学,2022.
[12] 吕添贵,付舒斐,胡晗,等.农业绿色转型约束下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动态演进及其收敛特征研究——以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为例[J].中国土地科学,2023,37(04):107-118.
[13] 覃朝晖,潘昱辰,丁志国.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多情景预测与减排路径模拟[J/OL].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,1-21[2025-05-06].
[14] 卫玉华.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[D].东北师范大学,2023.
[15] 龙云,陈飞.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驱动因素的研究进展[J].江西农业学报,2025,37(01):117-125.
[16] 耿慧.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探讨[J].农机市场,2024,(09):59-60.
[17] 韩冰,王效科,欧阳志云.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及其固碳潜力[J].农村生态环境,2005,(04):6-11.
[18] 薛蕾.农业现代化视角下农业碳减排的主要形势、面临困境与实现路径——以成渝地区为例[J].西南金融,2023,(05):70-82.
[19] 吕指臣.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[J].价格理论与实践,2024,(12):35-40.
[20] 刘华军,张一辰.新时代10年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之路:历程回顾、成效评估与路径展望[J].中国软科学,2023, (12):16-27.
[21] 蔡承天.基于云平台打造低成本智慧农场解决方案研究[J].智慧农业导刊,2024,4(06):1-4.
[22] 温涛,孙鹏翔,张林.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动态演进与区域格局[J].经济地理,2024,44(10):165-175.
[23] 王进富.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的构建研究[J].科技信息,2010,(23):5.
[24] 苏红键.以区位导向政策促进全域共同富裕:基于流动、集聚、均衡的分析框架[J].区域经济评论,2024,(03):8-18.
[25] 温忠麟,叶宝娟.中介效应分析:方法和模型发展[J].心理科学进展,2014,22(05):731-745.
[26] 高贵现.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: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[J].统计与决策,2024,40(17):18-23.
[27] 高国生,王奇珍,支海兵.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分析[J].经济问题,2024,(01):57-65.
[28] 徐清华,张广胜.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——基于282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[J].中国人口·资源与环境,2022,32(04):23-33.
[29] 李波,张俊飚,李海鹏.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[J].中国人口·资源与环境,2011,21(08):80-86.
[30] 乔均,台德进,邱玉琢.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碳减排的机理与效应[J].当代经济管理,2024,46(12):42-55.
[31] 刘景政,穆月英.农业保险发展的碳减排效应——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[J].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,1-14.
[32] 操小娟,靳婷.土地流转、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碳排放——基于土地流转政策的准自然实验[J].华中农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24,(04):153-163.
[33] 钱力,金雨婷,程明.土地流转与农业碳排放: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[J].华东经济管理,1-12.
[34] 张利国,冷浪平,杨胜苏,林曦,陈苏,李国民.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分析[J].经济地理,2024,44(04):181-189+240.
[35] 干春晖,郑若谷,余典范.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[J].经济研究,2011,46(05):4-16+31.
[36] 刘丽军,宋敏.中国农业专利的质量:基于不同申请时期、申请主体和技术领域的比较[J].中国农业科学,2012, 45(17):3617-3623.
[37] 田云, 吴海涛. 产业结构视角下的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[J]. 农业经济问题, 2020(1): 84-93.
[38] 孔祥智, 谢东东.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、主要特征与培育路径[J].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24, 41(4): 1-10.
[39] 罗必良. 论农业新质生产力[J]. 农业经济问题, 2024(3): 4-12.
[40] 周荣, 喻登科, 金恩涛. 农户间知识共享、农业技术扩散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关系——一个研究框架[J].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, 2024, 36(3): 45-51.
[41] 陈香云.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种植业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[D]. 华中农业大学, 2022.
[42] 何艳秋, 王鸿春, 刘云强. 产业集聚视角下农业碳排放的空间效应[J]. 资源科学, 2022, 44(12): 2428-2439.
[43] 朱美荣, 王淦秋, 向文凯, 尚杰.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空间特征[J].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(中英文), 2024, 32(8): 1288-1301.
[44] 李明贤,彭晏琳.金融科技促进了农民增收吗?[J].南京农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23,23(06):24-39.